第563章 捨我其誰
“君子戒慎乎其所不暏,恐懼乎其所不聞。莫見利隱,莫顯乎微,故君子慎獨也。”
方唐鏡的破題是:
“君子之慎有所必為,君子之獨有所不為。”
有所為有所不為,慎獨不是什麼都不做。
不得不說,這個立意在這個時代來看,完全就是讓人猝不及防之勢。
此時方唐鏡集中精力,心無旁物,連正副主考就在附近也絲毫沒有影響到他。
都說專注的男子是最帥的時刻,此時的方唐鏡在兩位主考的眼裏,實在是帥得掉渣。
徐溥已經不記得今天是第幾次感慨了,“此子不凡,吾等亦當避路,放他出一頭地也。”
李東陽點頭道:“縱然此子是蘇子瞻,兄亦歐陽文忠也,天下人誰不敬仰。”
徐溥大笑道:“還好還好,我可沒有弟子此次會試,必不至於如文忠公一般為難也。”
徐溥之前的話是有出處的。
蘇子瞻便是蘇軾,歐陽文忠便是歐陽修,兩人有過一段佳話。
說話蘇軾赴考,主考官大人正是大文豪歐陽修。
閱劵時,歐陽修見到蘇軾的文章灑脫豪邁,大為驚喜,對老友梅堯臣說:“閱此卷不覺汗出,快哉!老夫當避路,放他出一頭地也。”
這便是“出人頭地”的由來。
可歐陽修陰差陽錯之下,歐陽修最終也沒有點這篇文章的主人為狀元。
主要是歐陽修覺得文章的文風跟自己的得意弟子曾鞏很相似,怕點了自己門生為狀元會遭人非議,猶豫再三後還是點了這篇文章為“榜眼”。
結果開卷的時候發現是蘇軾,歐陽修很是後悔。
還有一個很有趣的事,兩人故去之後,最終追賜的諡號都是“文忠”。
徐溥和李東陽三言兩語之間,已內定了方唐鏡為“會元”。
當然,前提是方唐鏡的卷子能透過同考官“薦卷”,也就是選中。
不過兩人卻完全沒有半點擔心方唐鏡會選不上。
開什麼玩笑,南直隸解元,天下士林之望,怎麼可能通不過?
感覺自己“為國求賢”,得了一棟樑之才的兩人心情愉快地繼續巡視。
目中所見,這一科的舉子似乎精神很飽滿,幾近半數沒有受到他倆出的那道高難度題目所影響,很是滿意,可見這一屆考生的素質確實不低。
如此一來,自己兩人主持的這一屆科考定然能選出一些日後的名臣。
事實是,這一屆科考,成了兩人日後最牛的資歷。
方唐鏡此時正滔滔不絕地順著思路奮筆疾書,靈感來了,擋都擋不住啊。
很快,一篇佳作躍然紙上。
第二天,方唐鏡一路勢如破竹,於傍晚時分就結束了頭場所有試題。
寫完之後,吃了些東西,便早早入睡,一覺直到天亮。
第三天,方唐鏡工工整整地把幾篇文章抄好,檢查了三遍,然後第一個交卷出門。
一出貢院,便有人早早就侯在那裏,上了轎,一路睡著回到了住處。
舒舒服服地洗了一個澡,享受了秀娘特意做好的美味滋補藥膳,又在旋姐兒的按摩中睡了過去。
隔了一夜,方唐鏡滿血復活,精神抖擻地迎接第二場考試。
會考三場,就數第二場最簡單,主要是考官場應用文,屬於走走過場的形式,畢竟舉子們日後都是要當官的,提前熟悉一下官府公文也是應有之義嘛!
第二場,方唐鏡又是第一個交卷,回家睡覺……
第三場考的是策論。
前兩場方唐鏡自己很滿意,尤其是第一場,自我感覺佳作紛呈。
第二場考的是官場應用文,對於一個曾經的師爺來說,送分不要太簡單。
現在到了最後一場,方唐鏡也決定有個完美的收宮。
虎頭鳳尾麒麟肚。
行百里路半九十,深吸了一口氣,方唐鏡開啟試卷,第一道題呈現在眼前:
“民之為道也,有恆產者有恆心,無恆產者無恆心。苟無恆心,放辟邪侈,無不為已。論富民之道。”
方唐鏡一怔,題目很正常,乃是出自於《孟子.藤文公》,意思是國家要以民為本,民有產業則安心聽話,無產業就會無所顧忌,隨意亂來。
這不又是送分題麼?
不客氣地說,關於富民強國的問題,在座各位都是渣渣!
飛快提筆,寫下破題:
“凡治國之道,必先富民。民富則易治也,民貧則難治也。”
方唐鏡此時正揮毫潑墨,將自己思想中的所見所聞一邊整理一邊徐徐道來。
草稿紙上龍蛇起陸,文思如泉涌般噴薄而出。
“或雲天下財富皆定數?此處增則彼處必薄之。
此言似真實偽之,誤人甚深實謬矣。
周天子之民戶八百萬,其用窮乎?我大明之民戶五千萬,其用窮乎?
周天子時土地千萬頃,今日之世土地增則不多,何能有限之地養十倍之民?
《天工開物》有載:
周時土地畝產一石整。漢時土地畝產一石二。唐時土地畝產一石半。宋時土地畝產一石七。元時土地畝產一石九。國朝土地畝產兩石整。
此皆文明進步之力也。
周之時,刀耕火種,不知選種,不知肥力,不知鐵犁,亦少畜力,惟望天時。
後世累積,牛耕馬種,精揀種實,積蓄肥力,廣用鐵器,多用畜力,深挖水利。
世易時移,丁口之增多,教化之深入,不惟勞力多出十倍,術與技亦俱進十倍。
假以時日,技再進十倍,精耕細作,畝產十石亦可見也……
寫到這裏,方唐鏡主要是以農業為本,畢竟在封建社會,以農為本還是最深入人心的,欲興工商,必先言農本。
接著方唐鏡話風一轉,開始說起工業的重要性:
當今天下,江南之富庶甲於天下,一省之力幾佔國用之三成,而人丁不足國之一成,何也如此?
或雲此為地方官紳敲骨吸髓,不恤人力之故,江南百姓苦不堪言矣!
非也!
此皆工器之力也。
江南紡織,往往使用“水力大紡車”,一機之力,可抵百人日夜辛勞。
且其成本極低且不知疲倦,只需一人維護便可日夜運轉……
又有如“松江府格物所”專司提高研製提高勞作效率之工器,大力推廣,益及百姓。
……
說完工業的好處,又說到商業的好處,這就更是方唐鏡的長處。
當真是下筆洋洋灑灑,數千文字一揮而就,越寫越爽,最後竟然連草稿紙都差點不夠,這才嘎然而止。
很好,方唐鏡又從頭開始精簡,好文章是改出來的嘛!
到了中午,第一遍修改稿已經改好,不過看了一遍,字數還是太多,仍需修改。
大明早期科考並不論字數,所以頗有些考生以字數取勝,成祖時曾有狀元之作,字數竟至萬言,成祖大悅。
此風迅速蔓延,後來發展到有一考生寫長文,發下來的試紙都不夠用的程度,於是這名考生索性將文章寫到案桌上,交卷的時候連同桌子一併上交。
沒有最長,只有更長。
考官當然是受不了啦,若是此風一長,大家都是滔滔不絕,怎麼看得過來。
試想一下,若個個玩萬言書,數千考生,豈不是數千萬字的閱卷量,就算考官長了四隻眼怕也是看不完啊!
於是從成祖十七年以後,字數逐漸壓低,一開始不可超過三千字,後來覺得還是太多,又改為一千五百字,還是太多,到了景泰帝時規定不得超過一千字。成化時規定不得超過八百字。
當然,也有許多大臣反對,認為不能讓考生暢所欲言,乃是阻塞言路。
因而有明一朝都沒有形成明文規定,只是一個潛規則。
直到後世清朝時才定為七百字的硬性規定。
但沒有誰會蠢到去違反這個潛規則。
你惹到考官一時不爽,考官便讓你一輩子不爽。
就拿之前那位寫長文的仁兄來說,考官便給他批了一個終身難忘:
“懶婆娘的裹腳布,又臭又長”!
方唐鏡深明其中厲害,三易其稿,終於精簡出了一篇好文。
……第三場,方唐鏡又是第一個交卷。
人言名劍可化龍,驚虹出鞘,捨我其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