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章 妥協
桓玄、楊佺期率軍退到蔡洲,勒兵觀望,與晉軍對峙。
在桓玄、楊佺期心裏,並沒有徹底拋棄殷仲堪,一則他倆對朝廷的任命比較滿意,二則儲存實力,三則與殷仲堪有過盟約。考量下來,不能再退了。
此時桓玄、楊佺期收到了司馬道子和殷仲堪的信,左右為難。
司馬道子以朝廷名義命令桓玄、楊佺期率部攻擊殷仲堪軍,而殷仲堪呢,則命令桓玄、楊佺期率軍挺進建康。
究竟聽誰的好?
就在桓玄、楊佺期猶豫之際,一條令他倆震驚的訊息來了:殷仲堪率軍撤退了!
桓玄急忙找到楊佺期,研究如何行動?
楊佺期冷笑道:“彎扁擔打蛇二頭空,還能怎麼辦?殷狐狸一跑,我倆根本不是晉軍對手,撤吧!如果呆在這兒,肯定會被晉軍消滅!”
桓玄長嘆一聲,幽幽道:“勞師遠征,耗費無數錢糧,結果無功而返,唉!”
不久,桓玄、楊佺期軍撤至尋陽,發現殷仲堪主力部隊也在那兒。
原來殷仲堪率部撤到尋陽不走了,等桓玄、楊佺期呢。
雙方見面,殷仲堪在酒宴上把桓玄、楊佺期罵得狗血噴頭,還摔了不少酒器。
因為殷仲堪的軍隊實力最強,桓玄、楊佺期只得陪著小心,說著奉承話。
殷仲堪最終平息了火氣,與桓玄、楊佺期商議如何與司馬道子父子鬥。
這三名叛臣經過一番密謀,推舉桓玄為盟主,彼此用子侄作人質,抱團取暖,不接受朝廷任命。
至此,司馬道子以晉室名義發出的任命書,統統作廢。
司馬道子無可奈何,只得選擇妥協,下詔安撫,讓殷仲堪繼續擔任荊州刺史。並請求桓玄、殷仲堪、楊佺期率軍回到自己防區,不要聚在一塊。
桓玄、楊佺期、殷仲堪見目的已經達到,趁火打劫,向朝廷索要出兵損失費,司馬道子一一答應。
司馬道子經過這一事件,在朝中的威望大跌,人氣指數降至冰點。
尤其是北府軍將士,對司馬道子父子相當失望,小樣,在沒有輸給叛軍的情況下,被叛軍三個首領嚇成這樣。
劉牢之多次向朝廷建議,要求統兵出征,消滅桓玄、殷仲堪、楊佺期的叛軍,司馬道子大講特講和平的重要性,說不能輕啟兵端,因為現在沒有必勝的把握。如果打輸了,那晉室就完了。
為防止劉牢之獨自行動,司馬道子派司馬休之、謝琰等人率軍扼守險要之地,阻止北府軍西進。
何無忌、劉裕等將領向劉牢之進言,請劉牢之以大局為重,不要和司馬道子在這件事上爭執了。
劉牢之無奈,只得作罷。
一天傍晚,上虞城南百餘里的環月山莊議事廳,聚了一大幫人。
領頭的是位壯年漢子,目如流星,虎體猿臂,彪腹狼腰,手按泛海劍,慷慨陳辭。
其餘人表情嚴肅,聽那壯年漢子演講。
這位壯年漢子是誰?
此人姓孫名恩,字靈秀,琅邪臨沂人,晉宋第九條好漢,信奉五斗米道。一把泛海劍,打遍東南,鮮有敵手。
五斗米道的祖師爺是三國時期的漢中張魯,別小看這張魯,他創立的五斗米道發展至東晉末年,已經成為波及華夏大部分地區的宗教,信徒眾多。
東晉文化包容力很大,世家大族喜歡興建莊園,邀請文人墨客到那裏談天說地吹牛皮,玄學盛行。上層人士喜歡說,不喜歡做。而底層百姓的文化生活,主要靠宗教來麻醉。這孫恩是五斗米道的首領,宗教麻醉師。
五斗米道又稱正一道、天師道、正一盟威之道,是道教最早的一個派別。據史書記載,在東漢順帝時期,由張道陵在四川鶴鳴山(今成都市大邑縣北)創立。道徒尊張道陵為天師,故又稱“天師道”。初入道者名為“鬼卒”,骨幹稱“祭酒”,以“治”為傳教單位。
五斗米道強調做人要誠信,允許一個人犯三次錯誤,如果犯第四次錯誤,就要進行懲戒。
孫恩大聲道:“最近朝廷徵兵,司馬元顯徵調已經免除宮奴身份的佃客,太不講道理了!如今苛捐雜稅多如牛毛,我們如果不反抗,都要被朝廷搞死。忍無可忍,何需再忍?!我決定舉兵反晉,願意的,跟我孫恩造司馬家族的反!”
眾人聽了,群情激奮,紛紛表示願意跟著孫恩造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