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爱青果
去書架

第22章 檄文如箭

    元興元年(402年)正月,司馬元顯升驃騎大將軍、征討大都督,都督十八州諸軍事,加侍中、黃鉞、班劍二十人,並下詔討伐桓玄,命劉牢之為前鋒都督。

    張法順向司馬元顯進言,讓劉牢之殺了桓謙,除去桓玄這個耳目,司馬元顯不同意。

    司馬元顯認為桓謙鬧騰不起來,如果殺了他,會影響軍心。我呢,只討伐桓玄,其餘桓家的人,我不追究。司馬元顯決定以桓謙代桓玄為荊州刺史,以其父桓衝在荊州的名望博取荊州人支援。

    沒等司馬元顯大軍出發,桓玄已經知道了司馬元顯打他的資訊。

    桓玄從兄驃騎長史桓石生派使者飛馬告知桓玄,桓玄便決定順江抵抗,更傳檄京師,列舉司馬元顯罪狀。

    於是乎,著名的《討司馬元顯檄》四處張貼,列舉司馬元顯罪狀,證明桓玄率軍抵抗司馬元顯的兵馬,合情合理合法。

    檄文如下:

    案揚州刺史元顯,兇暴之性,自幼加長;犯禮毀教,發矇如備。居喪無一日之哀,哀垤為宵征之服,弦觴於殷憂之時,窮色於罔極之日,劫略王國寶妓妾,一朝空房,此基惡之始,駭愕視聽者矣……改號元興,以為己瑞。莽之符命,於斯尤著。否極必亨,天盈其毒。不義不呢,勢必崩喪,取亂侮亡,實在斯會。三軍文武,憤踴即路。

    桓玄留桓偉守江陵,親自率兵東下。

    《討司馬元顯檄》就是這時桓玄所釋出,在檄文中桓玄列舉司馬元顯之罪,昭告天下。

    司馬元顯派使者到京口,和劉牢之商量討伐司馬元顯事宜。請劉牢之率部迎戰桓玄軍,承諾擊敗桓玄後,為劉牢之加官進爵。

    劉牢之和親信商量,這事咋整?

    徐謙之、劉裕等人主張劉牢之按兵不動,看戰事進展。如果司馬元顯能抵擋桓玄,則支援司馬元顯;如果司馬元顯不敵桓玄,則支援桓玄。

    一句話,坐山觀虎鬥。

    因為司馬元顯刻薄寡恩,缺少信義,劉牢之採納了上述建議。

    劉牢之絕對不傻,他很清楚,如果和司馬元顯合作,打敗桓玄後,司馬元顯肯定容不下他。按兵不動,是最好的辦法。於是,劉牢之率北府文武將士進駐洌洲。

    桓玄派劉牢之的族舅何穆勸阻劉牢之說:“從古至今,戰亂時代,君臣之間彼此相互信任的只有燕昭王與樂毅、劉玄德(劉備)與諸葛亮(孔明),但都是功業未成而明君早逝,假如功成名就,恐怕難保大禍不臨頭。常言道:‘高鳥盡,良弓藏;狡兔死,獵狗烹;敵國破,謀臣亡。’所以勾踐殺文種,嬴則除白起,漢高祖斬韓信。他們都是英雄霸王之主,尚且不相信手下的功臣大將,更何況那些兇殘愚昧、平庸無能之輩呢!自盤古開天地以來,擁有足以使君主震動的聲威,建立無法封賞的大功,而能被昏暴君王所寬容的又有誰呢?相反,管仲箭射齊桓公衣鉤反被他重用,雍齒多次威逼漢高祖反而受到漢高祖的厚封,這一類事是常有的,何況足下與桓公之間無射鉤屢逼之仇呢?如今足下與桓公為敵,戰敗了將會遭到滅族之災,戰勝了同樣會遭到滅族之災,出路在哪裏呢?與其頭足異地,身敗名裂,為天下俗人所恥笑,不如調轉戈矛,保住自己的富貴,這樣就可以使自身高位固若金石,英雄美名如天長地久。何去何從,請足下三思。”

    不久,司馬尚之的兵馬被桓玄軍擊敗,司馬元顯的軍隊士氣低落。劉牢之立即接受何穆建議,支援桓玄討伐司馬元顯,派使者和桓玄聯絡。

    何無忌、劉裕極力勸阻劉牢之這樣做,說如果放棄中立,倒向桓玄的話,桓玄一旦擊敗司馬元顯,控制朝政,對北府軍極為不利。

    劉牢之沒有接受這樣的建議,派劉敬宣率兵協助桓玄,討伐司馬元顯。

    桓玄大喜,任命劉敬宣為諮議參軍,帶劉敬宣觀賞名人字畫,想趁機殺了劉敬宣。

    幸虧劉敬宣機靈,觀賞字畫時,帶了不少親兵隨行,桓玄纔沒有動手。

    桓玄率軍抵達尋陽時,沒有發現司馬元顯的軍隊,不由狂喜。

    因為劉牢之態度不明朗,司馬元顯底氣不足,不敢率兵西進。

    庾楷是司馬元顯安放在桓玄軍中的臥底,寫信給司馬元顯,派親信攜信件前往司馬元顯軍營,被桓玄部下截獲。

    桓玄大怒,立即抓捕庾楷。

    庾楷自知必死,大罵桓玄,桓玄拔出寶劍,砍死了庾楷。

    司馬元顯十分恐懼,派齊王司馬柔之以騶虞幡命桓玄罷軍,但被桓玄前鋒所殺。二月丁卯日,桓玄至姑孰,派軍擊敗並俘虜司馬尚之,司馬休之棄城逃走。

    桓玄趁機進兵,前鋒逼近建康。
上一章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