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爱青果
去書架

第559章 驚世破題

    不知睡了多久,天色已明。

    三通鼓響驚醒了方唐鏡,會試第一場考題開始發放了下來。

    會試考三場,每場考三天,所以方唐鏡也不是很急。

    先是起身簡單洗漱了一下,將筆墨紙硯等排好,這才正式開始了魚躍龍門之旅。

    開啟試卷,已亥科會試題目出現在眼前。

    科考重首場,首場重首題。

    第一場考試便是會試最重要的一場考試,第一道題就是決定命運的一道題。

    果然,因為蝴蝶效應的緣故,本次會試的題目與記憶裡完全不同。

    不過,此時的方唐鏡,已經是地道大明本土士子,又坐擁後世數百年知識,夷然不懼。

    不單單是他,所有計程車子都抱著不破樓蘭誓不還的雄心壯志而來的,誰沒有七蕩七決的決心,不想當狀元的舉子不是好舉子。

    信心滿滿開啟,定睛一看上面的第一道題目。

    饒是滿腹經綸見多識廣如他,也不禁倒吸了一口冷氣:

    “古之人牛何之”。

    這竟然是一道“要你命三千斷子絕孫絕情截搭題”。

    截搭題不奇怪,大家也都有心理準備。

    一般截搭題是按照“摘取經書中大道理、大制度,關係人倫治道者”為標準來進行截搭的,取經文中不當連而連,不當斷而斷的經義割裂而截成八股文題目。

    說人話就是說一般都是從一整段話裡選取兩句截搭到一起,上下文意思還是相連貫的。

    象這樣把不同章節,前言不搭後語的兩句生僻話搭在一起的極其罕見。

    這句話乍一看,意思似乎是“有個古人名字叫做牛何之”。

    考生只要按這個古人的平生去寫便可以了。

    可實際上,並沒有這個人,任你想到吐血得到的還是吐血。

    事實上,這是一個實實在在的大坑,且坑中有坑,連環坑也。

    這是兩句互不相干的話。唯一相同的地方便是都出自《孟子》

    後一句“牛何之”,出知《孟子.齊桓晉文之事》。

    全句是“……有牽牛而過堂下者,王見之,曰,牛何之?”。

    意思是“把牛牽到哪裏去?”

    可見“牛何之”並不什麼人的名字。

    結合上下文理解,牛何之指孟子借齊王放生而勸齊王治國行仁政的道理。

    這不算很大的坑,對孟子熟悉的考生應該很容易就想到這篇文章。

    但最坑的卻是前一句,“古之人”竟然是有兩個出處的。

    第一個“古之人”出自《孟子.盡心章句上》,全句為:

    “古之人,得志,澤加於民,不得志,修身見於世。窮則獨善其身,達則兼善天下。”

    這一個“古之人”是指古之士大夫為人處世的標準。

    第二個“古之人”出自《孟子.告子上》,全句為:

    “古之人修其天爵,而人爵從之。今之人修其天爵,以要人爵,既得人爵,而棄其天爵,則惑之甚者也,終亦必亡而已矣。”

    這裏的天爵指的是道德方面,即“仁義忠信,樂善不倦”;人爵指的是世俗地位,即“公卿大夫”。

    這一個“古之人”指古人修身與功名的關係,古人先修身,地位隨之而來,而現在的人則目的不純,欺市盜名是爲了世俗官位,得到了官位之後,便不再修身,最終卻因不修身而亡身。

    兩處“古之人”,兩個意思,在未註明出處的情況下,你讓考生選那一個?

    當然,未註明,任選一個考官也不會判錯,但既然是有兩個選項,哪麼必定有主次之分,起碼考官心裏會有,這就跟賭博擲骰子沒什麼兩樣,讓人慾哭無淚也。

    果然,滿場都是倒抽冷氣的聲音。

    這些趾高氣昂的舉子,終於捱了當頭一棒,果然是天外有天,出題的正副主考也太變態了吧!

    其實舉子們如此想,確實是想對了。

    這道題目是正副主考聯手出的,徐溥出上半句,李東陽出下半句。

    兩人都是文壇宗師級的高手,出的題目自然不能沒有新意,更不能隨大流。

    “這個,會不會太難了?”

    看完徐溥李東陽兩位正副主考出的題目,眾同考官同時大吃一驚,有人忙問。

    這個題目一出,用膝蓋也可預見到,必是蛙聲一片的。

    “難乎?會者不難,難者不會也。今我大明形勢漸喜,中興有望,今上欲作有為之主,咱們做臣子的怎麼也得嚴格把關,選出幾個真正的人才。”徐溥得意地挼了挼小鬍子,頗為滿意。

    “更何況,諸位可知,這批考生可是藏龍臥虎之輩多矣,那撼動朝野之《東廠十弊論》可是出自其中某人之手,這題目對於真正的國士來說,想必也不算什麼。”李東陽微笑補充。

    哦,原來如此,考生的素質高,考官若不相應地拔高考題難度,豈不是被考生恥笑!

    眾同考官恍然大悟,很好,大家這次可要嚴之又嚴,不可被人笑話。

    這就是方唐鏡那篇《東廠十弊論》引起的蝴蝶效應,坑苦了廣大考生。

    以至於後來的人談論起歷次科考,皆不約而同地認為,成化十五年這一場科考,應當是有史以來出題最刁鑽,閱劵最嚴格的一次,同樣的,所得出來的人才也是最具含金量的一科。

    後世的“成化六君子”竟然有五位出自這一科之中,且全都進了內閣,撐起了大明中興的半壁江山。

    此是後話,此時一眾考生都正在心裏問候眾考官祖宗十八代。

    娘西皮,你們能不能按套路出牌,這人和人還能不能有一點點信任?!

    看到如此變態的題目,方唐鏡開始思索。

    與別人不同的是,別人最多看到了兩處連環坑,方唐鏡看到的卻是三處連環坑中坑。

    考官的意思絕對不是把這一句話當作兩段話來處理,而是三個全部都要!

    這纔是真正最坑的地方,你以為連環坑就完了麼?太天真了,連環中還有連環!

    套路之深,堪稱斷子絕孫!

    因此他並沒有把這句話當成兩段話來處理,而是當成了三個章節來全盤考慮。

    老師李秉傳授考試兵法的時候說過:“不謀萬世者不足謀一時;不謀全域性者不足謀一城!”

    考試就如攻城,面對這天下罕見的雄城,該如何克之?

    徐溥李東陽,天下文壇之執牛耳者,堂堂宗師絕對不會以偏慨全,出一道兩難的題目讓人去賭骰子擲到哪邊的。

    那麼,三道題目有什麼共通之處?

    三章三個意思。

    仁政指為君之道,道德指為臣之道,功名則是指為士之道。

    再結合當今時勢,方唐鏡心裏霍然一震,三者合一,豈不就是指的是治國之道?

    如此一想,方唐鏡豁然開朗,明白了出題者的意思。

    於是,方唐鏡開啟稿紙,研墨執筆,落筆寫下:

    “有堯舜之君則必有堯舜之臣,有桀紂之君必有桀紂之臣也。”

    方唐鏡寫的這兩句話是破題,意思是:

    賢明的君主必有賢臣輔佐,昏庸的君主必有奸臣亂政。

    這句破題可謂是高度概括了三句話原文的意思,又把孟子民貴君的主張隱隱展露,端的是意味深長,令人深思無窮。

    接下來便可以抒發自己的議論。

    所謂畫龍點睛,破題便是八股的“睛”。

    因此一篇八股文章的好壞,只看他的破題便可知七八分。

    試想一下,數千份試劵,閱劵官熬得老眼爬滿血絲,昏昏欲睡的時候。

    每多看一份心情就會煩躁一分,這見鬼的試卷有完沒完了?

    在這種時候,若是能讓閱劵官眼前一亮的,十有八九便穩了。

    若是能讓閱劵官醍醐灌頂的,那鐵鐵的沒跑了。

    若是能讓閱劵官如飲甘泉的,那定然是上上等。

    方唐鏡這兩句話,絕對不止是讓人如飲瓊漿那麼簡單……

    如同一柄利刃頂住腦門!

    絕對是可以驚得人全身悚然,滿頭冷汗,直呼“我……靠!”

    如果把會考視為攻堅克難,那麼,這兩句話便很有一股一劍劈開城牆的威勢!

    太凌厲了有木有!
上一章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