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爱青果
去書架

第72章英雄子孫也英雄

    成吉思汗歸天了,對於正如旭日般冉冉升起的蒙古帝國來說,這一年是個彷彿突然回到了黑暗的年份。他們的驕傲,一代天驕成吉思汗帶著他一統歐亞大陸的凌雲壯志溘然離世。

    成吉思汗已經走完他波瀾壯闊的一生,但這裏我們也簡單說一下他接班人的故事。

    在孛兒帖所生的四個兒子中,拖雷是幼子。他也是成吉思汗最為寵愛的兒子。但是,成吉思汗最後卻把這個重要的汗位傳給了他的三子窩闊臺。窩闊臺承繼了父業,成為大蒙古帝國第二任可汗。他於公元1229-1241年在位,當老大十三年。

    窩闊臺生長在戰亂不斷的時代,從小就得到了騎馬射箭的鍛鍊和薰陶,隨父成吉思汗參加了多次戰役,這其中不乏西征和攻金這樣的關鍵之戰,經過歷次戰役的歷練,他逐漸成為一位驍勇善戰、足智多謀的將領。更為突出的是他治國的才能也超過了其他的兄弟,這一點成吉思汗是看在眼中的,他深知窩闊臺的才能比他最為疼愛的拖雷更為全面。

    成吉思汗根據四個兒子的才能和特長,分別給他們安排不同的掌管方向,特地安排窩闊臺主持朝政,很有針對性地讓他慢慢過渡。

    成吉思汗建立的蒙古國家,並沒有採用漢族封建國家立太子和長子繼承的制度。按著蒙古傳統慣例,父親死後,由幼子繼承財產,管理家務。大汗必須經過大會選舉,纔算合法。《元朝秘史》記載,成吉思汗西征前夕,皇后示意讓他在四個嫡子中指定一個繼承人。此事傳出後,朮赤與察合臺發生了爭執,於是二人共推敦厚的窩闊臺,透過商議便透過此提議。

    成吉思汗讓拖雷擔任監國,他對小兒子拖雷是相當的喜愛,將拖雷稱為自己的“那可爾”(伴當)。

    成吉思汗曾經想將帝位傳給拖雷,但是有了前面的家族內部紛爭,他最後決定將帝位傳給嫡三子窩闊臺。其實更為主要的原因可能成吉思汗還是覺得窩闊臺在掌控大局等方面更適合作為一國之君。從這點可以看出成吉思汗在大事的決斷上還是非常理性的,並沒有因個人的偏好而耽誤整個蒙古帝國的前程。

    同時,大約是爲了補償,更因為蒙古習俗的使然,成吉思汗隨後將絕大多數的財產分給了拖雷。這裏有一個最直接的對比是這樣的:拖雷所得軍戶為十萬一千戶,汗位繼承人窩闊臺僅得四千戶。

    雖然,在臨死前,成吉思汗召見諸子,告誡他們由窩闊臺繼承汗位,要他們精誠團結,服從窩闊臺的指揮。他堅定地說:“我指定窩闊臺為我的繼承人,把帝國的鑰匙放在他英勇才智的手中。”

    但是,蒙古帝國時期有一個這樣的規矩,即使老皇帝有遺囑,也必須透過忽鄰勒臺大會的最後批准,新帝才能繼位。這是一個必須得走的形式。然而,當時由於蒙古的忽鄰勒臺(部落議事會制度)仍起作用,成吉思汗的遺言不能馬上實現,其汗位就這樣空缺了兩年。這兩年中,由拖雷監攝國政。

    公元1229年秋,爲了推選新大汗,蒙古的宗王和重要大臣們舉行大會。宮廷內就有人恪守舊制,主張立幼子拖雷,反對成吉思汗的遺命,大會爭議了四十多天。此時幾兄弟中朮赤已死,察合臺全力支援窩闊臺,拖雷勢力孤單,只得擁立其兄窩闊臺即位。

    從此,窩闊臺開始採用“合汗”稱號,因此元朝文獻中有時稱之為“合汗皇帝”而略其名。窩闊臺登上帝位之後,拖雷遵守諾言,盡心盡力地輔佐他。不過我們可以想象,窩闊臺心裏面不可能不對這位實力超群的弟弟滿心忌憚。

    公元1230年,拖雷和窩闊臺分兵攻金。他們遵照其父成吉思汗的遺囑,用武力假道宋境。公元1231年冬天,拖雷在均州三峰山(今河?禹縣境內)打敗金軍的主力部隊,乘勝攻佔了河?諸郡等地。

    拖雷是一位軍事家,他掌有百分之八十的蒙古軍隊,擁有強大的軍事實力。在攻金戰役中,他更表現出卓越的軍事才能。

    而歷史上歷來的宮廷鬥爭中,軍權是帝王最關注的。拖雷的實力和軍事才能引起其兄窩闊臺的忌恨。

    公元1232年夏,由於天氣酷熱,拖雷只得率軍回師,後在途中得病而死。

    但是,還有另一說法,他是被窩闊臺害死的。當時拖雷從金國班師北還途中,窩闊臺裝神弄鬼,忽然得了病,說不出話,拖雷侍奉他。也許是窩闊臺和珊蜜巫師早就串通好了,這巫師卜佔之後,竟然說:“因為殺害金國百姓太多,所以山川神靈作祟侵害大汗,必須由親族中一個人代死,否則病不能好。”

    而拖雷卻沒想到老哥的邪惡,他豪爽地說:“我答應過父皇,一心輔助皇兄,我願意代皇兄而死,請皇兄照料我的孤兒和妻子。巫師你念咒吧。”

    那個可惡的巫師念着咒文,將窩闊臺的疾病滌除在水杯中。拖雷對兄長愛戴,便拿起杯子祈禱,喝下了杯中除病的水。於是窩闊臺的病果然就好了。拖雷告辭啟行,不久便去世了。傳說,拖雷飲的水中很有可能是被巫師甚至是窩闊臺投放了毒藥。當然,這也只是一種傳說。

    拖雷終年四十歲,葬處不詳。真乃可嘆也!

    蒙古人對拖雷都十分欽佩。窩闊臺也貌似很感激,曾說他將來死後,要將大位傳給拖雷的長子蒙哥。

    1234年,蒙宋聯軍圍攻金國的最後一個首都(因多次遷都,故有此說)。深知蔡州城內乏食缺水,蒙宋聯軍在城外大開盛宴,歌舞鼓吹,軍士們歡呼豪飲,大吃美食,“城中飢窘,嘆息而已”,守城的金軍聞見肉香,幾乎要發神經病。偶而有出降者從城上縋城而下,告知宋軍說城內絕糧三個月,能吃的都已經吃盡,鞍靴甲革包括軍鼓鼓皮都煮熟吃掉,“聽以老弱互食”,守城金軍天天的糧食是“人畜骨和芹泥”。同時,爲了補充“軍糧”,金軍又常常斬殺敗軍全隊,“拘其肉以食”。蔡州城內,簡直又是一個活地獄。見時機已到,宋軍對蔡州城進行總攻,而蒙軍也鑿西城為五門,整軍而入,準備與宋軍同時殺入城去。

    1235年正月,戊申夜,金哀宗召集百官,傳位給東面元帥完顏承麟(完顏白撒之弟)。承麟固辭,金哀宗說:“朕體素肥,不便於鞍馬馳突。愛卿平日敏捷有將略,萬一得免,能保我大金國祚不絕,就了卻朕的心願了。”完顏承麟不得已,即皇帝位。

    大禮剛畢,南城已樹敵幟。傾頃之間,四面殺聲震天,蒙宋軍攻入蔡州內城。

    金哀宗自縊於幽蘭軒。金末帝完顏承麟聞金哀宗死訊,竟還能“率群臣入哭,諡曰哀宗”。“哭奠未畢,城潰。”諸人忙投火燒焚金哀帝屍首。金末帝淚眼未乾,也被亂兵殺死。

    可嘆!這位完顏承麟是中國歷史上在位最短的“皇帝”了,總計只有一個多小時的為帝時間。

    當時的蒙古人是一群天生不會退縮的猛士,成吉思汗的兒子窩闊臺繼承了老爸的遺志,率領著曾經攻破了萬里長城的無敵鐵騎,繼續向歐洲推進。在成吉思汗死後十年裏,窩闊臺率領蒙古遠征軍再次遠征歐洲,在整個歐洲大陸掀起了一股令人談之色變的蒙古風暴,讓歐洲人領教了當年超級帝國的席捲“風範”。

    公元1236年秋,奉窩闊臺汗之命,一支由十五萬精兵組成的蒙古大軍向歐洲開戰。軍隊名義上是由統治鹹海草原和烏拉爾山區的拔都汗率領,拔都是朮赤的繼承人,是長子中的長子,由他做統帥。在他身邊會集了成吉思汗各支代表:拔都的兄弟斡兒答、別兒哥和昔班;窩闊臺之子貴由和合丹;窩闊臺之孫海都;拖雷之子蒙哥;察合臺之子拜答兒和孫子不裡。按照察合臺的提議,諸王、萬戶、千戶、百戶、那顏等的長子參加這次出征,人馬眾多,威勢盛大,故稱長子軍出征。

    蒙古軍進入歐洲後,首先攻取伏爾加河下游的布里阿耳城。1237年冬,進兵俄?斯,里亞佔公國成為蒙古襲擊的第一個目標。里亞佔大公尤里·伊果烈維奇無力抵抗,向弗拉基?爾公國和切爾尼?夫公國求援。可是,俄?斯諸公國均不出兵。裡?佔公國無援,經過三天交戰,其都城裏亞佔被蒙古軍佔領。

    1238年初,蒙古軍打到莫?科,據志費尼《世界征服者史》記載,它的居民多如螞蟻和蝗蟲,而它的四周,樹木和茂林密佈,以致連一頭蛇都不能穿過。蒙古軍到達後,從四面八方修築了足夠三四輛大車並排而行的道路,然後架起投石機,僅用五天時間就攻陷了莫?科城,殺死了該城的王公弗拉基米爾。

    佔領莫?科後,又向東北方向進軍,佔領了俄?斯(弗拉基?爾大公國)首都弗拉基?爾等十四座城市。至此,全部俄?斯領土被蒙古軍所佔領。俄?斯歷來是被公認為強大的帝國,但其在騎兵帝國面前顯得是那麼的不堪一擊。

    在這次遠征的過程中,蒙古王公之間並不是十分合諧,尤其在領導者之間產生了分歧。窩闊臺之子貴由和察合臺之孫不裡兩人不滿拔都的最高地位,對他犯有不服從的罪,更重要的原因,是察合臺系和窩闊臺系的王子們心中對朮赤系的王子都瞧不起,總記得朮赤並不是成吉思汗的親兒子。

    不裡甚至與拔都發生過激烈的爭吵,這使窩闊臺不得不把他們召回,同時又把貴由送去給拔都處分,把不裡交給察合臺處分。拔都自然不敢當真處分大汗的兒子貴由,但這場怨仇互相結得很深。拖雷之子蒙哥在此時也離開了軍隊,但仍與拔都保持著友好關係。拔都與貴由和不裡的不和,以及與蒙哥的友誼對以後的蒙古產生相當大的影響。

    一個俄?斯對於窩闊臺的胃口似乎是不能滿足的,他的目標是整個歐洲。說到歐洲,窩闊臺當時也未必就知道歐洲的真正內涵,對於它的面積、人口、文化等方面估計一片模糊。又由於蒙古人本是遊牧民族,跋涉對他們來說是常事,因此不以行軍為苦。

    所以,這個西征,多少也徵得有點糊里糊塗,他們可能也不知道西方到底在哪兒,歐洲到哪裏算是邊界。按當時蒙古人自己的思維意識,他們認為自己是優秀民族,理應統治歐洲,統治世界。在這種思維的指導下,他們繼續向西開進著。

    公元1241年初蒙古軍進入歐洲腹地。首先領教鐵蹄之苦的是波蘭。拜答兒率領察合臺手下的三萬軍卒,向波?進攻,其目的是摧毀匈?利的外援。這時的波?,其國王波利斯拉夫五世住在都城克拉克夫,只能管轄直屬之地,其餘四個小公國各自為政,不能實行統一指揮。

    兵臨波?蘭城下,西里西亞大公亨利集結波?軍以及日?曼、法?、捷?的條頓騎士共三萬人,準備迎擊蒙古軍。條頓騎士團乃十字軍時代產物。他們身穿鐵甲,手握長矛,刀箭不入,勇不可當。蒙軍久攻不下,拔都與左右將耳語一番,似是經不起城頭攻勢,撤兵退逃。聯軍見機不可失,忙出城追擊,來到一處山林,煙霧四起,這當然是蒙軍的火攻之計,沉重的鐵甲反成累贅,鐵甲戰士一籌莫展,慘遭殲滅,亨利本人也陣亡。蒙古軍獲勝後,拔都便命拜答兒立即離開拉齊布日,向莫拉維亞挺進。拜答兒遂率軍向匈牙利前進,與拔都主力部隊會合。

    歐洲這次不知深淺的應戰,使歐洲騎士對蒙古騎兵大感恐懼。一些平民百姓連蒙古是何方神聖也不知道,見蒙將橫刀躍馬,威武非凡,還以為是天兵神將,故對蒙古西征,歐洲出現了所謂“上帝之鞭”一說。他們認為是由於自家作惡,罪孽深重,才導致上蒼派神兵來懲罰他們。有人則更認為蒙軍是魔鬼之師,所以,他們甚至拿著十字架出戰。

    公元1241年4月2日至5日,蒙古的三路軍隊(至少是部分)在佩斯對面集合。佩斯城的匈牙利王貝拉四世匆忙集合他的軍隊。4月7日蒙古軍開始攻城,此一役,雙方慘烈異常,蒙軍用沾上火藥的火箭攻城,城頭也不甘示弱,報以飛箭。蒙古軍緩慢地撤退,一直退到紹約河與蒂薩河合流處。正是在合流處上游的莫希南部,速不臺於4月11日在那裏贏得了他最輝煌的一次勝利。拔都在戰爭前夕,以成吉思汗的方式登上高地,呼喚蒙古人的最高神“孟和騰格里”(長生天),並祈禱了一天一夜,這顯示出了蒙古人對這場戰役的志在必得。

    兩軍分別對陣於紹約河兩岸。速不臺於4月11日夜間率軍在吉里勒斯和納吉·者克斯之間渡河。次日早晨,他派出他的兩側翼軍,從側面包抄敵營,突然把匈?利軍包圍起來,四面襲擊,然後從西面讓出一條路,使匈?利軍在逃跑中互相踐踏,蒙古騎兵在後麵快速追擊。結果,許多大主教陣亡,只有少數軍卒退回佩斯,貝拉四世逃往奧地利,繼後又逃亡到亞德里亞海的一個島上。蒙古軍轉而進攻佩斯城,當地居民頑強抵抗,因無人組織,經過三天苦戰,佩斯城失陷。

    1241年之後的整個夏天和秋天,蒙古人都留在匈?利的平原上休整,這片沒有樹的平原也許使他們想起了自己的故鄉。隨後,北、中、南三路軍隊在多瑙河畔會師,拔都大軍一路打到亞德里亞海的威?斯國邊界,一路打到離維也納只有三十里的地方,征服整個歐洲大陸的計劃指日可待。

    就在此時,窩闊臺大汗去世的訊息從遠方的草原傳來。這一天是公元1241年12月11日。窩闊臺的突然離世給各位首領帶來了一個關係他們命運的新問題。繼承問題使蒙古人決定撤離匈?利。貴由和蒙哥已經率先回到了蒙古,其他軍隊首領於是也無心戀戰,如退潮般的撤回了蒙古。

    這無疑拯救了歐洲,使它擺脫了自阿提拉以來所面臨的最大危險。歐洲諸國對嚇得他們心驚膽破,幾乎要橫掃歐洲大陸的這些人的突然撤軍大惑不解,這事件甚至成了當時歐洲史上的懸案。及至近代東西方交流才真相大白。

    拔都班師回到俄?斯,在自己汗國都城中駐守。從東到西,幾萬裡的大片土地都是他的勢力範圍。他統治的欽察汗國,歐洲人稱為金帳汗國。俄?斯侯王在金帳前戰慄聽命,達四百年之久。當元朝在我國的統治結束後,金帳汗國仍然統治著俄?斯。直到16世紀中葉,俄國彼得大帝興起,蒙古人在俄國的統治才衰退而消失。

    蒙古大軍征服俄?斯,侵入波?、匈?利和其他地方,在歐洲大地引起一片驚慌。甚至在一段時間內,英國人不敢出海,中斷了與歐洲大陸的貿易活動;德?上下也為之震恐……

    蒙古入侵歐洲,從客觀來分析,歐洲人似乎有點被蒙古人打蒙了的味道。歐洲騎士本身也並非沒有抵抗。關鍵還是在於雙方的戰法不對路,所以蒙古可以用區區數萬人馬橫行無忌。中世紀歐洲的戰爭,很類似於我國春秋時代之前的諸侯國之間的戰爭:事先約定好時間、地點,雙方列好陣勢開始對衝。打仗點到為止,以分出勝負而不是殺傷為目的。

    有的時候甚至可以直接透過騎士之間的單挑來決定戰鬥的成敗,也就是主將間的拼殺過招。像三國中的群英戰呂布的場面都似乎很難看到,更講究的是個人英雄主義,士兵僅僅是“啦啦隊”。俘虜對方的騎士,不但不殺害,反而仔細款待,以等待對方出錢贖回去。

    在這種戰鬥思維下陶冶出來的歐洲人,碰到狼群戰術的蒙古兵,只有捱打的份,也就可以理解了。尤其是對於騎士們來說,他們的傷亡是更加慘重的。因為蒙古人擁有世界上最多的,也是最好的弓騎兵,等騎士衝鋒的時候,弓騎兵就遠遠的放箭,不射人,只射馬。

    這裏要說明一下,歐洲騎士的盔甲非常的厚重,需要四個人服侍才能穿起來扶到馬上去,只要倒在地上就無法站起來。就盔甲而言,是沒有弱點的,連火槍都不怕。但是馬不然,馬是要跑腿的,所以盔甲無論是覆蓋程度還是厚度遠遠遜於騎士本人。

    所以,等到騎士們七扭八歪都摔倒在地上的時候,蒙古人就可以面帶笑容的走上前,掀開地上已經被自己的盔甲壓癱瘓的騎士的面罩,拿出小刀就可以很輕鬆地解決問題了。這些描述似乎有些隨意性和不嚴謹性,甚至帶有些調侃性。但這確實在某種程度上反映了歐洲騎兵所遭遇的尷尬境地。

    蒙古騎兵之所以無敵天下,鐵蹄踏遍歐洲,並不是靠刀槍,而是靠弓箭。蒙古人擁有當時射程最遠,殺傷力最大的組合式弓(這種弓的拉力在50公斤和80公斤之間,短小靈活很便於騎兵運用。這種弓射出的箭殺傷範圍可達300米,箭上鋒利的金屬箭頭,能穿透普通的盔甲)。配合蒙古騎兵的機動力,使得蒙古人得以縱橫歐亞,無人能阻。

    蒙古人極其擅長被古羅馬人稱為“安息人射箭法”的戰法,即騎射者一邊逃走,一邊向後方的敵人射箭。(蒙古人稱這種戰法為“曼古歹”)。這種戰術的精髓在於一可以遠距離攻擊敵人,二可以持續不斷的攻擊敵人,三可以詐敗消滅敵人。

    當時歐洲騎士大多配備重盔重甲,雖然近戰時十分強大,機動力卻根本無法和蒙古騎兵相比。如果碰上蒙古騎射手,不僅追不上,連逃都逃不掉,只有作箭靶子的份。而且蒙古騎兵不像歐洲騎士那樣完全依賴強攻,他們一般先用弓箭把敵人殺傷大半時才與敵人短兵相接。

    蒙?軍西征為什麼大多戰無不勝呢?

    歷史上蒙古大軍在十三世紀發動了數次大規模的西征,憑藉較少的軍隊和漫長的後勤供應戰勝了所有的敵人,改變了整個亞歐的歷史,也促進了歐洲和近東的軍事革命。在幾次西征中蒙古軍隊的數量通常很少,總數不過最多二十萬人左右,單次戰役的人數則更少。這有哪些原因呢?

    蒙古在成吉思汗統一各部落後,立即開始對我國北方的各王朝進行大規模的攻擊。蒙古軍隊在一開始完全依賴騎兵的機動性和攻擊力,和過去的遊牧民族軍隊一樣,沒有步兵攻堅力量的協同。在中原各高大堅固的城牆面前,強大的騎兵是無能為力的,儘管他們在野戰中所向無敵。很快,蒙古人從遼、金、西夏的軍隊上學到了步兵攻堅的本領,改變了繼往單純依賴騎兵的戰術,並且學會了運用漢族新的發明的火藥和拋石武器。

    在戰術的運用上,蒙古人特別強調的就是部隊的機動性,以遠距離的包抄迂迴、分進合擊為主要戰術特徵。蒙古人的遠距離機動達到了歷史上空前未有的程度,他們常常可以上百里地大規模機動,使敵人很難預料和防範到他們的攻擊。他們在戰鬥中亦很少依賴單純的正面衝擊,通常使用的方法是,一小部分騎兵不停地騷擾敵軍,受攻擊後後撤,待追擊的敵軍隊形散亂疲憊時,早已四面包抄的騎兵則在一陣密集的弓箭射擊後蜂擁而來。這種戰術在過去的匈奴、漢族、契丹、女真人都用過。但象蒙古人一樣利用四處遊騎做間諜,大規模的騎兵可以隨時遠距離攻擊的情形則沒有出現過。加之,蒙古人大量地編入漢和其他北方少數民族,使用漢族先進的攻堅器材擔任攻城的任務,使他們在東方無論是野戰還是摧城拔寨,幾乎所向必克。

    蒙古馬若用現代人的眼光看該是最劣等的馬了。蒙古馬身材矮小,跑速慢,越障礙能力也遠遠不及歐洲的高頭大馬。但是蒙古馬是世界上忍耐力最強的馬,對環境和食物的要求也是最低的,無論是在亞洲的高寒荒漠,還是在歐洲平原,蒙古馬都可以隨時找到食物,可以說,蒙古馬具有最強的適應能力,蒙古馬可以長距離不停地奔跑,而且無論嚴寒酷暑都可以在野外生存,有人曾說“蒙古馬是最接近駱駝的馬”。同時,蒙古馬可以隨時勝任騎乘和拉車載重的工作,而且,蒙古馬在蒙古軍隊除了作為騎乘工具外,也是食物來源的一種——-蒙古騎兵使用大量的母馬,可以提供馬奶。這也減少了蒙古軍隊對後勤的要求。並且,蒙古騎兵通常備有不止一匹戰馬。這也是中國傳統的好馬最終全部被蒙古馬取代的原因。

    蒙古馬的特殊優勢使得蒙古軍隊具有當時任何軍隊都難以比擬的速度和機動能力。

    蒙古人使用的發石車、火箭筒子等中原新式武器,在中原的各個王朝原來是守備堅固的城防用於抵禦蒙古軍隊的。但蒙古軍隊掌握此類裝備後迅速用於對高大城防的攻擊。火藥和火箭類武器出現在冷兵器時代,其威力自然是驚人的,另外,對從未見過它們的敵人來說,也有巨大的心理震撼作用。在歐洲戰場,很多時候火藥類武器尚未造成城牆被完全破壞的局面,守軍就會失去戰鬥的意志開始棄城逃亡。

    蒙古騎兵隨身攜帶各種武器,使得其可以隨時完成不同的任務。蒙古騎兵隨身攜帶的武器通常有弓箭、馬刀、長矛、狼牙棒、短斧,值得一提的是蒙古人的弓箭,他們的弓箭較長大,需大約八十公斤的力量才能拉開(電視《馬可。波羅》中有他始終無法拉開蒙古人硬弓的場面),射程遠,幾乎是蒙古騎兵的最重要的殺傷武器。此外,蒙古騎兵常常根據個人愛好裝備其它武器,譬如套馬的繩套和網馬的網套。另外,蒙古騎兵的裝甲多為皮革製成,輕便堅韌,負擔輕,容易保持長時間的戰鬥力,此外,不會象鐵製鎧甲那樣在嚴寒酷暑時節成為難以忍受的酷刑。

    蒙古軍隊和我國北方的遊牧民族一樣從小就是戰士。在馬背上長大,從小的玩具就是弓箭,成年時候就早可以算成職業軍人了。由於在嚴寒和艱苦的環境中長大,都具有極為堅韌耐勞的性格,對物質條件的待遇幾乎從不講求,爬冰臥雪在其視為家常便飯。遠距離跋涉更是從小的習慣。對物質條件的不講究,使蒙古軍隊的後勤負擔很輕。蒙古軍人擁有東西方農耕民族所沒有的連續作戰的意志和能力,這是西方養尊處優的貴族騎兵們和中國被抓來的百姓永遠難望其項背的。

    和所有的敵人相比,蒙古人在文化和物質上處於落後地位,大規模地攻佔掠奪始終是激勵其保持旺盛戰鬥力的原因和動力。對財富的渴望、對殺人帶來的刺激使得蒙古人幾乎沒有停止對外發動戰爭時候。蒙古統帥放手讓士兵任意屠殺的政策,在心理上可以讓殺人的血性刺激軍人的好戰情緒和原始勇氣,使得蒙古軍人成為極其勇敢野蠻的戰士。肆意的掠奪則部分解決了蒙古軍隊後勤供應問題。但屠城毀田是為王者的下作,為世人所不齒。

    另外,蒙古各部落統一後,幾乎把對外戰爭作為民族生存的依靠,遊牧反而降居次席,蒙古走向了完全的軍事化道路。爲了訓練出最好的軍隊,蒙古人三四歲的孩子就被投入專門的軍事訓練部門進行軍事學習。他們被嚴格地進行騎馬、射箭的訓練。這些被從小訓練出來的孩子組成的騎兵部隊,戰鬥的素質和技能是極為驚人的,他們在馬背上無論是衝鋒還是快速撤退都能準確地射擊敵人,換言之,所有的普通士兵都是李廣那樣的神射手。這一點,他們幾乎所有的異族敵人都無法作到。

    蒙古人建立了與戰爭相適應的社會組織。蒙古各部落的領導即是生活生產的管理組織者又是軍事行動的指揮者。對外發動戰爭時,可以全民動員,全民不分男女老幼都可以參加作戰行動。如對花剌子模國的長期圍困,就是全民參與,在城下放牧生活,維持軍隊持續不斷的攻擊力,直到城池被攻克。

    綜上分析,蒙古國軍隊在亞歐大陸東征西討所向無敵幾乎是必然的結果。

    到成吉思汗的子孫,蒙古滅宋總共花了三十八年,其主要原因是南宋地勢大多不適合騎兵作戰,而且在回回炮發明之前,蒙古人對南宋的堅城深濠幾乎毫無辦法。但後來蒙古人在北方招募大量漢族步兵為他們作戰,又造出了像回回炮這樣的巨型攻城武器,就把上面這兩個困難都克服了。而蒙古軍隊在日本、越南等地的失敗都和天時地利有關係,越南的地勢別說騎兵,連步兵都很難行動,再加上瘴氣、瘟疫,北方戰士水土不服。當時蒙古軍隊與其說是被當地人打敗的,還不如說是被當地的水土打敗的。至於打日本則更糟,兩次都碰上了海上巨風,船隊被吹得七零八落。而且船上極難載馬,哎!老天不開眼啊,便宜小日本了。蒙古在日本和越南戰場上的失敗,恰好是因為這兩個戰場是蒙古軍隊最無法發揮優勢的地方。他們必須下馬乘船,靠老天保佑才能平安到達目的地,抵岸後,在叢林山地面前,他們無法大規模地穿插機動,甚至還不能騎馬作戰。更糟糕的是潮溼悶熱的空氣讓他們適應大陸氣候的鼻子無法呼吸,他們成了病夫或被瘟疫奪去生命,就象歐洲軍隊不能適應他們一樣。

    超級帝國給整個歐洲所帶來的深刻初次記憶讓歐洲人久久不能忘懷,致使到了今天還是餘音未散。更有意思的是,現在越來越多歐洲及美洲的一些專家學者來專門對蒙古族文化以及元文化進行研究,不管這些專家處於什麼樣的追求和目的,至少可以說明元帝國對世界各個方面的影響是巨大而深遠的。
上一章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