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爱青果
去書架

第70章壯志未酬

    成吉思汗的身體越來越衰弱,病情越來越重了。一天,他連做多夢,都是和那些死去的將領在一起,便有了壽命將終的預感。對於他來說,眼下是考慮繼承自己汗位的問題了。在他的四個嫡子中間,長子朮赤已於不久前病死,這件事他每次想起來,心裏總有一些負疚的感覺。

    在剩下的三個兒子中,察合臺當時不在西夏戰場,他率領後備軍駐守蒙古大營。

    現在,只能讓三子窩闊臺與幼子拖雷(他倆一直是成吉思汗最寵愛的兒子)來到自己的身邊,當時,將領滿帳,老鐵同志讓將領們暫避,然後就叮囑他的這兩個兒子說:“吾兒,父殆至壽終矣。賴長生天之助力,吾已為汝等建此大帝國。自國之中央達於四方邊極之地,皆有一年行程。設若汝等欲保其不致分解,則必同心禦敵,一意為汝等之友朋增加富貴。汝等中應有一人承大位。吾死後,汝等應奉窩闊臺為主,不得違我遺命。察合臺不在側,應使其勿生亂心!”

    成吉思汗遺命窩闊臺繼承汗位,後來,他的兒子們和眾大臣、將領們也確實執行了這一遺命。但是,正像成吉思汗生前所安排的,窩闊臺是繼承了汗位,幼子拖雷卻繼承了實權。

    原來,當時蒙古遊牧社會中,還長期存在著“幼子守產”的習慣法。兒子長大成人,就離開父母獨立生活,他們有權帶走父母的一部分財產,但最小的兒子則不離開父母,他要繼承父母留下來的大部分財產。

    成吉思汗實際上也是按照這種幼子守產的習慣法,在親族中劃分各人的屬民和份地的。

    他把他的兄弟們分封在東面:哈撒兒分在蒙古東北部,合赤溫的兒子(合赤溫已早死)分在蒙古東部,鐵木格分在蒙古最東北,別勒古臺分在鄂嫩河、克魯倫河中游一帶,這四個弟弟後來稱為“東道諸王”。

    成吉思汗有妻妾無數,只有六人具有皇后地位,她們是孛兒帖、也速幹、也遂、忽蘭、古兒別速(已死)和合答安。

    大皇后孛兒帖生的四個兒子:朮赤、察合臺、窩闊臺、拖雷,他們四人的地位最尊貴,被稱為“四曲律”(“曲律”是對卓越的人才、駿馬的稱呼),成為成吉思汗黃金家族的四大支柱。

    除拖雷以外,這幾個兒子也有自己的屬民和份地,他們被稱為“西道諸王”。他們的份地從北向南,依次展開在從額爾齊斯河流域到維吾爾邊境的草原地帶,其中朮赤的封地最遠,由他的大兒子撥都繼位。

    幼子拖雷沒有另外的份地,他繼承老爸成吉思汗統領的大片地方。成吉思汗去世前夕,蒙古軍隊共有十二萬九千人,其中分給諸子、諸弟二萬八千人,剩下的十萬零一千人,都屬於成吉思汗本人,一旦他死後,這支軍隊則屬於幼子拖雷。

    因此,成吉思汗的最貴重的財物,所統領的各個部落,全國的大部分軍隊,都留給了拖雷。之所以不把汗位也按幼子守產原則傳給拖雷,是因為,成吉思汗並不認為汗位是純粹屬於他私人、因而可以傳給幼子的私人財產。大汗是整個成吉思汗“黃金家族”的財產看管人,他不僅應對屬於自己的份地,而且必須對整個大帝國負責。所以汗位繼承的資格,應以能力為原則,應以德才雙全作為衡量的標準,而不能以幼子守產的傳統習俗來確定。

    成吉思汗的病情越來越惡化,當此彌留之際,他仍不忘對金國的戰事,因為西夏已經滅亡,但是蒙古世敵金王卻一直據守著河南,而河南開封又似乎是不可攻破的堅固堡壘。這樣一來,生命垂危的成吉思汗想到了他一生事業尚未完成的這一部分,便向他的兒子們秘授了攻取開封的戰略,這便是他的第二份遺囑。

    他向幼子拖雷等人說:“金精兵在潼關(潼關是河南陝西一側的門戶),南據險山,北限黃河,難以遽破。從此進兵,勢難取勝。應假道於宋。宋金世仇,必能許我。可由宋道下兵河南南部,由河南南部直取開封。屆時金急,必徵屯集於撞關之精兵。然以數萬之眾,千里赴援,為時已晚。即使彼撞關援兵趕到,必定人馬疲憊而不能戰。如此,則破開封易矣。”

    這就是成吉思汗彌留之際,在病床上向他的兒子和將領們口授的最後的一份作戰計劃。

    這一段話,雖然很簡短,文字也極通俗,但卻包含著對當時蒙、金、宋各方面形勢的精闢分析,蘊含著成吉思汗豐富的戰略戰術經驗,體現著高超的統一戰線謀略,是中外戰爭史上著名的成功謀略,是成吉思汗軍事理論的集中體現。

    六年後,拖雷率領眾將很好地實施了這一計劃,蒙古人在公元1233年5月攻破開封。

    成吉思汗還交待說:“我死後,你們不要為我發喪、舉哀,不要讓敵人知道我已死去。”他在擔心因為他的死亡而導致敵人又頑強抵抗起來。

    病危的成吉思汗還想到要徹底地向唐兀惕報仇雪恨,徹底消滅唐兀惕人。他的這一願望也是在他死後纔得到滿足的。他病危時,西夏首都中興府正在陷落。成吉思汗覺得,他在這個時候死,也是唐兀惕人導致的,因為正是這些不忠的附庸迫使他帶病繼續征戰。因此,他下令一定要將中興府的軍民,不分男女,自父母至其子孫之子孫,全部斬盡殺絕。他指示部下說,他死後,要把滅夏作為獻於他的遺體前的祭品,應當告訴他:大仇已報,唐兀惕王國已經消失,不復存在了。成吉思汗還遺命說:“每飯則應告朕:唐兀惕人已被滅無遺矣!大汗已珍滅其種矣!”

    就這樣,成吉思汗臨終以前就已決定以屠殺整整一個民族來作為自己死後的葬禮。不過,後來唐兀惕人並沒有一個不留地全部被殺絕,因為,僅那個陪伴成吉思汗最後一次遠征的也遂一人就得到了許多唐兀惕人,這些唐兀惕人都成了她的奴隸。

    成吉思汗病危時對其忠實的將領脫侖扯兒必說了一些充滿友情的話,因為上一年他從馬上摔下來後,脫侖扯兒必曾建議推遲遠征。所以成吉思汗對脫侖扯兒必說:“我在阿兒不合圍獵的時候受傷,你是第一個憐惜我的性命,向我進言,勸我及時休養以期痊癒的……我沒有聽你的勸告,只因爲我是為懲罰那些可惡的唐兀惕人而來,為懲戒那些惡毒的譏諷之言而來……依賴長生天之力,我們的仇已經報了……唐兀惕王所進貢的財物,華帳、金銀器皿,我特批賞賜給你吧。”

    據一位編年史作者記載,老鐵同志臨終時情緒很是傷感,他憂傷地說:“我的子孫後代將穿著金衣,吃著美食,跨著寶馬雕鞍,擁著絕色美婦。然而他們將不再記得,這些榮華富貴是靠哪個人纔得到的啊……”

    1227年農曆七月十二日(公曆8月25日),成吉思汗鐵木真病逝於甘肅東部山區渭河北面的清水縣(當時他正在那裏避暑養病),終年剛剛66歲。

    後來到元二年(1265年)十月,元世祖忽必烈追尊成吉思汗廟號為太祖,至元三年(1266年)十月,太廟建成,制尊諡廟號,元世祖追尊成吉思汗諡號為聖武皇帝。至元八年(1271年),忽必烈改國號為“大元”。至大二年(1309年)十二月,元武宗海山加上尊諡法天啟運,廟號太祖。從此之後,成吉思汗的諡號變為法天啟運聖武皇帝。

    其實,關於成吉思汗的死因,總共有六種傳說,多與西夏有關。

    1、雷擊。蒙古人迷信“上天以雷電警告不孝者”,成吉思汗因惹母親生氣導致母親去世,有不孝之嫌,所以特別害怕雷電,傳說1227年夏,成吉思汗誤入雷區,被雷擊致死。“雷擊說”這種說法比較離奇。出使蒙古的羅馬教廷使節約翰·普蘭諾·加賓尼在其文章透露,成吉思汗可能是被雷擊身亡。約翰·普蘭諾·加賓尼當時到達蒙古時,發現夏天的雷電傷人事故頻發,“在那裏卻有兇猛的雷擊和閃電,致使很多人死亡。”因為這原因,蒙古人很怕雷電。南宋彭達雅所著《黑韃事略》記載,“韃人每聞雷霆,必掩耳屈身至地,若躲避狀。”約翰·普蘭諾·加賓尼為葡萄牙人,出使中國的確實時間是公元1245-1247年,由教皇諾森四世派遣而來,返後向教皇提交了題為《被我們稱為韃靼的蒙古人的歷史》出使報告。約翰·普蘭諾·加賓尼來時距成吉思汗死亡只有18年,比馬可·波羅早30年,所以他的記敘也是有根據的。

    2、被刺。據俄羅斯探險家蒐集的資料表明,成吉思汗在西夏作戰時俘獲一西夏后妃——古爾伯勒津郭斡哈屯,在寵幸她時,這位后妃切下了他的那“一部分”為夫報仇(老鐵同志一生以睡敵人老婆為樂事,也許這個傳說還是真的呢,古時候烈女還是比較多的啊),然後投河自盡。成吉思汗也因傷重不治而亡。其後繼者實現了對西夏的征服。並對西夏人展開報復性大屠殺。“被刺說”是下毒說的另一版本。蒙古民間傳,成吉思汗的軍隊進攻西夏的過程中,兵士俘虜到了很漂亮的西夏王妃古爾伯勒津郭斡哈屯,進獻給成吉思汗。就在陪寑首夜,這位西夏王妃刺死放鬆警惕性的成吉思汗。被刺一說源於成書於清康熙元年(公元1662年)《蒙古源流》。此書很珍貴,一百年後,即1766年蒙古喀爾喀部親王成袞扎布作為禮物將此書手抄本進獻乾隆。乾隆令人譯為滿、漢兩種文字,並題書名《飲定蒙古源流》收入《四庫全書》。應該說,成吉思汗被刺說也是有很高的可信度的。

    還有一種說法是最搞笑的,就是“被咬掉生直器說”,即未見於正史,野史也沒有記述,但在外蒙古人中間流傳。這一風流事件也是因為西夏王妃古爾伯勒津郭斡哈屯,“兇手”當然就是這位美麗女人了。據說,這位主妃被獻給成吉思汗鐵木真後,老鐵同志當晚立馬要她做他的妃子,王妃表面同意了。但不甘受辱,集家仇國恨於一身的王妃在陪寑當天夜裏,借行房後老鐵同志精畢力盡之時,將他的陽貨給咬掉了,頓時血流如注。一個長年在外征戰的六十六歲的老人,哪遇到過這種事情,又哪經得起這樣的折騰,羞恨交加,遂致病重而亡。因為這是一件發生在帝王身上的難以啟齒的特大丑事,就被瞞了下來,對外只稱大汗是墜馬受傷致病重。本來就不想活的西夏王妃,自知成吉思汗不會過放過她,早乘混亂逃出來跳黃河自盡了。

    如果成吉思汗真是死於西夏王妃之手,那麼行刺和下毒都是不具體條件的,陪寑時乃果體,何處藏帶凶器和毒藥?即使帶有兇器和毒藥,作為一個被俘之人也是要搜身的。在這種情況下,兩手空空的王妃最致命的暴力行為自然是“咬”了——咬男人的要害處。故而,這個傳說也自有它可信的地方。唔!這個傳說夠得上是中國古代帝王風流故事中的極品了!真是這樣,這也是一種報應——風流人物風流死。在幾十年的南征西進中,每到一地,成吉思汗和他的手下,必奪搶女人,處處留情,後代子孫無數,被史學界戲稱為“播種機”。

    3、中箭死亡。史載,1227年初成吉思汗伐西夏時膝部中毒箭,最終致命。義大利著名旅行家馬可·波羅在自己的遺著中認為:成吉思汗死於箭傷。《聖武親征錄》說,成吉思汗受箭傷有三次:1202年闊奕壇之戰、1212年攻西京之戰、1226年攻西夏時,西夏軍隊的連發弩射出的帶有巨毒的箭頭射傷成吉思汗的膝部。估計最後一次箭傷對其身體影響較大。《世界侵略者傳略》、《史集》、《元史譯文》、《綱目譯文》等國外、國內書籍都說箭傷後“汗病八日死”。

    4、墜馬。蒙古人撰編的《元朝秘史》(卷十四)記載,“成吉思既住過冬,欲徵唐兀。從新整點軍馬,至狗兒年秋,去徵唐兀,以夫人也遂從行。冬間,於阿兒不合地面圍獵,成吉思騎一匹紅沙馬,為野馬所驚,成吉思汗墜馬跌傷,就於搠斡兒合惕地面下營。”其中最正統也為更多人知道的,即《元史》中採信的“墜馬說”。

    5、中毒。民間另有傳說,成吉思汗是“中毒”而死,但卻不是中了西夏兵士的毒箭,而是讓被俘虜的西夏王妃古爾伯勒津郭斡哈屯乘陪寑之機下毒毒殺。

    6、病死。因斑疹傷寒病死於軍中。

    無論是何種死因,總之,這位蒙古族的英雄,一個叱吒風雲的帝王——成吉思汗,終於走完了他六十六年的不平凡的歲月,帶著征服世界的豐碩成果,永遠地離開了他深深愛戀著的蒙古草原。

    成吉思汗病逝之後,根據他“死後不發喪”的遺言,人們把這位大汗的遺體放在一輛車上,運往他的家鄉。

    靈車開始啟動,全軍悲悼哭泣。就在這一片嗚咽聲中,靈車緩緩前進著。

    一位蘇尼特部的吉魯格臺把阿禿兒隨車一邊嗚咽,一邊呼喚著死者,號哭著招魂:“嗚呼,我的主人!雄鷹騰飛於萬民之上啊,你昨天不是還翱翔在天宇嗎?嗚呼,我的主人!靈車軋軋地前行啦,今天豈不是運載著你離去了嗎?嗚呼,我的主人!賢妻愛子是世上最寶貴的啊,你就這樣離別而孤獨地遠去了嗎?嗚呼,我的主人!忠臣良將都甘願為你效命啊,你哪能離開他們而不珍惜啊?嗚呼,我的主人!馬駒正在歡躍狂奔啊,你哪能就忽然倒地了呢?嫩綠的新草正值春天啊,竟然遭遇暴風而折斷了?幾十年的征戰你都執掌大旗啊,今天眼看就要世界大一統了,你哪能獨自就離開了呢?你哪能就這樣長眠不起啊?”

    靈車在哭聲中行進著。突然,車輪陷入泥濘,靈車止住不動了。最強壯的馬匹,加上在場的將士,一齊努力推拉,也是無濟無事,靈車依然紋絲不動。於是,吉魯格臺把阿禿兒又開始呼喚成吉思汗的英靈:“嗚呼,我的主人!你生為人傑,天之驕子,受長生天的派遣,降臨人世,你想離開忠實的百姓嗎?你想離開我等將士嗎?你有富饒美麗的家鄉,與你同樣高貴的賢妻,堅如磐石的政權,精心制定的法律。過去星散的百姓,今天已十戶為一體。凡是這樣一切的一切,都在漠北的草原啊!你有威嚴的宮殿,心愛的嬪妃,華麗的金帳,正義為基的社稷。凡是這樣一切的一切。都在漠北的草原啊!斡難河畔迭裡溫李勒答合,印有你孩提時代的足跡。那裏是生你的土地,那裏有哺育你的泉水。那裏有眾多蒙古兄弟,那裏有你的臣佐、王族與顯貴。凡是這樣一切的一切,都在漠北的草原啊!你家族的九足,咚咚雷鳴的大鼓,聲傳千里的號角,音色悠揚的長笛,克魯倫河畔的草原,你榮登大汗寶座的場地!凡是這樣一切的一切,都在漠北的草原啊!孛兒帖,你的結髮愛妻;盛友如雲,不渝的友誼;統一團結,偉大的民族;強盛安定,鞏固的社稷。凡是這樣一切的一切,都在漠北的草原啊!嗚呼,我的主人!你怎麼想放棄你的蒙古百姓啊?是因為這個地方風和日麗嗎?是因為唐兀惕人已經順服你的法律嗎?是因為西夏的王后更為嬌麗嗎?嗚呼,我的主人!我們但願能運回你的高貴遺體,將你不朽的身軀交給你的妻妾,安慰你百姓的殷切期盼啊。嗚呼,我的主人!你就安心地前行吧,不要再遲疑了。”

    客列古臺的招魂詞剛一念完,原來紋絲不動的靈車忽然又啟動了。送靈車的隊伍緩緩向蒙古北部走去。

    成吉思汗去世的訊息在一段時間內是嚴格保密的。不讓這一訊息在尚未臣服或剛剛表示臣服的人們中傳播,這一點是相當重要的,因為當時蒙古人還沒有適當的預防意外事件的措施。爲了不走漏風聲,送靈車的隊伍沿路所遇到的人全部殺掉。同時,這也是阿爾泰山地區的古老風俗:為死者尋找他在陰間的奴僕。所以,送靈車的人除了殺掉所碰到的人以外,同時還殺掉了這些人的牛馬等牲畜。當時,送靈車的人一邊殺一邊說:“到陰間侍候我的主人去吧!”

    等到靈車被送到位於克魯倫河上游的皇家大營時,成吉思汗去世的訊息才得以公佈。

    成吉思汗的遺體被陸續輪流放在各個翰兒朵。翰兒朵就是成吉思汗生前的官帳或行宮,也是其主要妻室所居之宮。諸親王、公主和將領得到拖雷發出的訃告後,即從這個龐大帝國的各地前來奔喪,哭泣著向遺體告別。由於某些部落距離蒙古老營太遠,他們大約在路上走了三個多月以後,才陸續趕到。

    根據蒙古幼子守灶的風俗,成吉思汗的結髮妻子、大皇后孛兒帖生的幼子拖雷主持了葬禮。這時候,全體蒙古人都來到這裏,在這位為他們建立“世界帝國”的人物的靈柩前,排著長隊哀悼,他們啼哭的聲音如隱隱的雷聲滾動在草原上。

    成吉思汗的棺木,是用兩片梡木,把中間鑿空,按人身的大小尺度,製成人形。把遺體放進之後,加髹漆畢,再以黃金為圈,連箍三道金圈,算是殯殮了。

    下葬前,還要將最好的馬殺死,供給大汗在陰間騎乘。同時為成吉思汗的在天之靈連續準備三天的祭品。又從大汗的親信和貴族中選出四十個容顏美麗的處女,用金銀珠玉、美袍打扮,與良馬一道,打發去陪伴成吉思汗之靈。

    那時候,蒙古人信奉宗教,他們認為人死後也和在世時一樣,死去的大汗也要有大批奴隸,要有豐盛的飲食,要有穿有用,還要有最好的戰馬供其乘騎,更要有美麗的侍女陪伴他,侍候他,為他消愁解悶。

    葬禮開始以後,由拖雷首先向成吉思汗的遺體敬酒,然後大家隨著雄壯的樂曲,高唱《出征歌》和《蘇魯錠歌》。

    歌聲逐漸蓋過了震天動地的哭泣聲,這時候在人們的眼前,涌現出成吉思汗身跨赤兔馬、手持黃杆紅纓長矛,縱橫馳騁,所向披靡的威武形象。
上一章 下一章